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一次我和老师聊天,问及女儿在校情况。老师说:“很专注,听课效果很好,和同学相处也很好,就是上课几乎不举手回答问题”。
当天接了女儿后,老师的话一直在我脑子里翻腾,同时也在努力的找着原因:
“女儿为什么不回答问题呢?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吗?”
“难道她看似专注上课,其实是在溜号儿?”
“该不是她害怕老师不敢回答问题吧?她的性格应该不会害怕老师呀?”
“莫非在学校受到了批评让她害怕啦?”
想到这里时,我的心骤然一紧:“呀!可以不适应学校,学不会知识,但是千万别有什么插曲让她害怕老师,不喜欢学校呀!为了让她能够有好的学习环境,我和先生可是真正的学习了孟母,两次搬家……”
脑海中飘过N个问号之后,我知道此时最需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内心,于是我调整呼吸,开始倾听和共情自己:“亲爱的,看到你对孩子的爱和担心,作为妈妈特别希望她在学校适应中一切都好,尤其是师生关系和学习兴趣……”“如果用数值表示的话,老师反馈中,女儿做到了3,没做到1,做到的多,挺好的。我担心的是,不爱举手=没能力=没胆量回答问题。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需要听听女儿的想法。”
问题就是教机(尤其是家长完成自我教育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
在放松的状态下,创造场景引导女儿说出现状。
晚上洗漱的时候,我跑去和她聊天。
“今天我最开心的事儿,是把计划的学习和工作内容全都做完了,很有成就感,下班还能轻松的和你在一起玩儿,太爽了!”“你呢?”我有预设的开始了对话。
女儿说:“我很平淡吧,没有啥最开心的事儿。”
“我今天最不开心的事儿是我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没人回答问题,尤其是悦悦,我叫了她好几次,她都不回答我,好有挫败感。”我又说。
女儿说:“这个让你不开心啦?挺正常的呀,我也不怎么回答老师的问题。”
我说:“这样呀,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女儿说:“我觉得回答问题需要分情况。一、老师提问后我需要思考,我不想站起来回答的答案是错误的,当我正在思考的时候就有同学回答了,那我就不举手了。二、问题太简单了,我明确知道我会,那样我也不举手啦。三、老师要是奖励小红花我就回答,如果没有,我就想省点力气。”
听着女儿的回答,我的意外、惊喜和评判一股脑的冒出来:意外和惊喜的是,这个7岁的孩子对一个看似简单的“课堂举手”问题有这么全面的思考,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状态做出决定;评判的是,回答问题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怎么能是为了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呢?标准的认识不到位嘛!我知道这些心里戏属于我自己,与孩子无关。
顿了顿,我着意欣赏到:“妈妈听到你很明确的知道自己的需求,并敢于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选择,这是‘有主见’的做法,妈妈为你点赞。同时也让我更多地理解了我班里同学的想法,谢谢你,用你的视角协助妈妈。”
“那我很好奇,这样一来你在班级里回答问题的机会就很少了吧?”
女儿说:“还好吧,比如有的同学回答了,但是我的答案和他们的不一样我就会选择举手。”
我听到她说愿意举手回答问题,顿时两眼放光,问:“那你被老师叫到了吗?”
女儿淡淡的说“偶尔吧,不多。”
我又问:“你这时候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女儿说“有点失望,也挺无奈的,如果老师总是不叫我,我也不想举手了。”
我共情道:“还真是,如果是我,我也可能会失望的。”
“还有别的感受吗?”我又问。
女儿说:“回答对了就开心和兴奋,没有被叫到就会有失望,回答错了就有点尴尬。”
我再次欣赏到:“你能清晰地描述出不同状态带给你的不同感受,这太牛了。妈妈觉得,不管你能不能回答到问题、问题回答的对与错都不那么重要,通过这些体验,你已经获得了更为重要的,那就是觉察和表达情绪的能力,这同样是一种学习。”
“我还想和你讨论一下,关于奖励和回答问题之间的关系,你是怎么看的?”我又说。
女儿说:“妈妈,我听不懂这个问题”
我说:“你觉得回答问题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得到奖励是吗?”
妮妮说:“是呀,被老师表扬和得到老师发的小爱心都能让我很开心,我现在都攒了很多小爱心啦,我都没有兑换呢,我想一直留着小爱心,把它们贴在我最喜欢的日记本上……”
听着女儿的话,感受着她对“老师给予的表扬和小爱心”的珍视,我头脑中浮现了《接纳力》书中酒窝和爸爸谈论下围棋课老师发积分卡的故事。于是我打消了想要把她的“错误思想”扭转过来的念头。
我对自己说允许她体验是最重要的,她体验越多就越能够把握自己的需求。在一定的原则下,每一种能够支持她需求实现的选择都是可以的。生活和学习中,孩子内在力量的增长就是在不被干扰和破坏的情况下一点点的试错和练习中得来的。
后来,我如实地把女儿对回答问题的理解反馈给了老师,老师理解并且允许和协助了她。
再后来,老师叮嘱我说:“妮妮是一个佛系的孩子,不争不抢,但同时完全知道自己想要啥,她知道自己知道,而不必一定要让老师知道她知道,可有主见呢,我们尊重她的个性就好了,回不回答问题不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再后来,老师反馈妮妮在语数外和其他课堂上都会更多地举手发言啦……
我再问妮妮,她说参与课堂回答问题挺好玩儿的,还能让她更快的学会知识呢。
我放手了,她入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