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域名: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政务 英文域名:jytyj.ordos.gov.cn

合作课堂“1+3”多元化教学模式结硕果

作者:zczl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05-23 16:51

  蒙古族学校,是民族教育发展的起点与根基。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和他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么,该办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呢?为此,学校不断采取新的教育措施。根据学校多元化的校情,自2012年起,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开始课改,结合原有的“1+3”多元化创新模式,最终确立了以“合作教育”为主题的新型教育之路。经过长时间课改理论实践的摸索与探究,学校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合作课堂“1+3”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涵义

  合作课堂“1+3”多元化教学模式中的“1”代表一堂课;“3”代表三个兴趣点。也就是在一堂课中融合三个兴趣点,逐一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抓住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音体美教育,通过这种学科间的混搭,去触动儿童心灵最深处的需要,让他们在课堂中动起来,玩起来,唱起来,以趣味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如果每一堂课中都能让学生大笑三次,那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就成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就是寓教于乐,能让学生笑起来,就说明教师已经建立了一种新的课堂秩序,形成了一种新的课堂生态。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心情好;乐一乐,记得牢。”笑排“三厌”。哪“三厌”呢?即厌学习,厌老师,厌学校。笑是教学质量的另一种体现。一天六节课,每节课大笑三次,这样算下来,学生在学校每天至少可获得18次欢笑啊!那么,学生岂能不乐学?身心又岂能不健康?为此,学校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让学校的学生笑出质量,玩出成绩!知识目标达到堂堂“清”,技能目标做到堂堂“精”,情感目标实现堂堂“兴”。

  叶澜教授曾这样形容过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优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她的这段贴切幽默的描述,让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深刻的思考,更对合作教育有了新的感悟。所以,学校提出了合作课堂“1+3”,就是要在“1”堂课上实现“3”三种合作——教师合作,师生合作,学生合作,以期打造精品课堂。

  (一)教师合作。目前,学校初步在英语学科中大胆尝试,教师们频频合作。在师资配备紧缺的条件下,要求教师间每周都要有一次共同备课、授课的合作。合作授课的教师,须在课前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材资源、教学目标、及运用的方法手段和教学教具,然后拟定计划,配合教学。正是这种合作,教师们可以相互启发、彼此补充、创新思维,学到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与本学科不同年级段的教师合作,能更深地了解教材知识体系与课标要求。合作出新知,学校英语学科组设计了“课堂达标学习单”,由教材重点、课程标准及习题三部分构成。从而真正做到“改变”,变以往课外作业成摞堆积为课内精选精练;变“教教材”为“利用教材教”;变耗时批改作业为合作智慧备课。学校合作教育的精髓也就体现在此——课内实现零损失,课外实现零作业,切实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

  (二)师生合作。教学相长,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用心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内化知识,创新思维,发展个性。这样,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中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彻底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人“灌输”为师生共同“做、动、玩、演”。理所当然,这也从根本上更新了学生对知识被动的吸收、消化和保存的学习过程。

  (三)学生合作。小学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就是注意力难以集中,爱动、爱玩、爱说。那么,教育就不能“禁锢”其身心,而应该顺水推舟,给他们相对的自由。解放他们的手,解放他们的脚,解放他们的嘴。同时满足同龄学生归属的需要,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基于此理念,学校已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组文化。首先从座位排列方式上,将传统的“种田式”座次变为以组为单位的“方阵式”座次。其次,综合考虑学生整体情况,均衡分组。最后,淡化“官”念,不再让少数人任班干部,而是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教师在每组内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分别赐名,如:学科长、小天才、名嘴、歌星、足球名将等等。这样,每位学生都有了名衔,都成了班级的小主人,都有了展示特长的小平台,自然也就有了责任,表现欲也会随之增加。若再加上共同合作与老师的赏识、尊重,学校会发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为了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校建立了多元评价机制,每个学期都会如期的举行一届“小组文化走红地毯颁奖典礼”,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互助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使每个个体能都能在群体交往中不断发展自我。

  二、实施计划与过程

  (一)结合实际校情,初步形成理论及实施方案。由于学校的搬迁与更名,扩大了学校团队的规模,也让学校面临着“一院两校”的新局面,加之来自全区四面八方的教师队伍与学生结构,造就了学校多元化的校情。所以,学校初步提出了全面实施合作教育,构建合作校园,塑造合作教师,培育合作学生,促进学校高位发展的新办学理念及最初的实施方案。

  (二)理论的广泛学习与宣传,并初步深入个别学科。根据不同学科特色,构建不同的合作教育框架。以英语学科组为点,以点带面逐学科推进。在鄂尔多斯市教育局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邀请了专家为英语学科组的教师进行了课程标准理论知识培训。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内每周进行两次合作探讨会议,分析个别教学案例,内化理论知识。

  (三)全校范围内大力开展教学试验实践。在试验阶段,学校要求教师间每周必须要有一次共同备课、授课的合作。合作授课的教师,须在课前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材资源、教学目标、及运用的方法手段和教学教具,然后拟定计划,配合教学。合作出新知,英语学科组还设计了“课堂达标学习单”,由教材重点、课程标准及习题三部分构成。

  (四)总结实践经验,并不断改进,完善理论与教学模式。学校组织开展了英语课程改革校内现场观摩会,针对合作课堂“1+3”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与成果展示。虽然得到了市教育局民教科、基础教育科的高度的评价,但是一直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理论,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三、教育意义

  自合作课堂“1+3”多元化教学模式实施的短暂三年里,学校的课堂教学已打破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合作教与学的氛围。通过“1+3”多元化模式的实施,学校在校本教研建设和教学管理上又有了新的理论与思路,确立了课程体系“1+3”,即一日循环校本课程、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实现素质教育;课堂管理“1+3”,即准时上课、下课,严谨迟到拖堂,不得拒绝听课等。

  其次,对全校教师整体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师把握其所教授学科特点,形成了具有各学科共性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合作教育八理论”,即一个主题,两个特色,三个目标,四个原则,五个研究,六个模块,七个换位,八个标准。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最终,合作的新课堂,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高效,感觉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使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的过程。学生痴迷课堂,品尝学习快乐;教师乐教善教并追求教学最高境界,从而达到“课内实现零损失,课外实现零作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