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电子游戏。每个孩子都可以专心致志地玩着手机、平板、甚至计算机游戏。但是实验研究表明,过早介入电子产品,会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更多的注意力问题,如无法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整理归纳等等。我们这里所指的游戏,是能让孩子身体力行的游戏,比如积木玩具、拼搭玩具,或者是户外的沙堆游戏,甚至是在公园玩的一个小树叶、小石子等,这些动手的游戏都是我们鼓励的。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打扰孩子玩游戏呢?
一、孩子的注意力是需要训练的
注意力时长是指我们能够不分心地专注于一个任务所花的时间。心理学家认为,注意力时长是人们能够成功达到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注意力时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越小的孩子,注意力时长越短。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的注意力时长在20分钟左右,而小宝宝的注意力时长可能只有几秒钟。
注意力十分的脆弱,很容易被打断,比如,生理因素(饥饿、口渴、排泄需求等)、心理因素(情绪、疲劳等)和 环境因素(噪声、光线等)。并且,当一个注意力时长结束后,我们会休息片刻,做些活动,然后换做关注其他事物,或者重新把注意力放在之前关注的任务上。我们会觉得有时候专心做一件事的时间会远超过20分钟,那是因为,成人的大脑在短暂休息后,可以快速重新回到原来的任务上,而低龄段的孩子,却可能因为注意力转移后,而很难再次集中到原来的任务上去。
当孩子在做一件他觉得有趣的事情,或者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时,他的注意力时长就会增加。同时,如果孩子能够在做事情的期间,体验十分顺畅的感觉,那么他们的注意力时长也会增加。因此,当孩子在专心致志地玩着他喜欢的积木玩具时,如果家长过去打断,比如,让孩子喝水,或者询问孩子在玩什么,那么孩子就无法顺畅地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与此同时他们原本可以慢慢变长的注意力时长就会中断。而且,孩子的注意力原本就容易转移,如果被家长打断,他们很可能会无法将注意力转回到原来的任务上。孩子的注意力如果频繁地被家长打断,孩子从家长的行为中学习到的就是:我可以不用一直专心做一件事情,我可以玩一会,喝一会水,说几句话,再玩玩别的。虽然,家长并没有表达这样的意思,但是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却是如此。
二、家长应该怎么做?
1.观察。无论什么时候,学会观察孩子是家长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而在注意力这项课题上,我们需要观察孩子是否到了一个注意力的周期,那么在孩子短暂休息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孩子喝水,加衣,上卫生间等。如果孩子并没有什么紧急的需求,如需要上洗手间之类,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努力将注意力转回原来的任务中。
2.放手。让孩子提高注意力的关键是孩子需要对所从事的任务有出自内心的动机,比如,让孩子选择他自己想要玩的玩具。对于自己感兴趣或者想要做的事情,孩子的注意力就会相应地增加。而且,当孩子能够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时,他们的注意力也会加长。如果家长总是想要孩子挑战高难度的任务,那么孩子的注意力也无法得到训练,因为当孩子在频繁地收到挑战或遇到挫折时,他们的注意力时间都会相应变短。
结语:家长不必时刻将孩子的事情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特别是孩子需要有私人空间的时候,让孩子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间,这样做,不但对孩子的注意力十分的有帮助,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益处。
嘉宾介绍:包芬芬,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康巴什区实验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具有十年心理健康从业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