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域名: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政务 英文域名:jytyj.ordos.gov.cn

学习时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作者:《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   来源:《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   发布时间:2023-02-01 09:51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实现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均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表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这既是对过往体育发展一脉相承的经典概述,也是对新时代体育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核心是“广泛”,意味着全民健身活动的范围、覆盖面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将增强人民体质落到实处,才能将全民健康的美好愿景落到实处,否则就难以担负起全民健身活动所应承担的重要使命。
  一、努力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作为全民健身行动的重要指标,并提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在2014年33.9%的基础上,2022年实现目标值超过37%,2030年实现目标值超过40%。从体育锻炼的绩效关系看,只有达到“经常锻炼”的标准,才能产生良好的健身效果,起到较好的疾病预防、治疗作用,也才可能形成体育消费,夯实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全民健身意识极大增强,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2%,增长较为显著。但与世界体育强国相比差距较大,2017年英国的比例为60.6%、澳大利亚的比例为61.8%,美国2005年的比例就达到48.8%,且这些国家的统计标准要高于我国,如统计的年龄我国是6岁以上,澳大利亚为15岁以上,英国为16岁以上,美国为18岁以上,而我国将6-15岁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纳入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之列,所以按澳、美、英三国的标准计算,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差距更大。因此,加强健身行为干预,针对不同人群、环境,寻求有效的健身行为干预模型、适宜的技术与方法,理应成为我国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任务。特别是要落实好少数民族、青少年、老年人、农民、残疾人等相关人群体育政策,推动各类重点人群积极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二、切实解决群众“健身难”问题
  群众“健身难”是人民群众在提升身体活动水平和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过程中感到困难的事,是人民群众对健身服务不亲民、不便利、不科学、不普及的心理感受,是供方所提供的服务及相关条件不适应需方要求的客观表现。与人民群众“爆发式”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场地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利用不充分等矛盾依然突出,“去哪儿健身”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破解群众“健身难”问题关键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群众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切实履行好应当承担的全民健身服务“托底”职责;统筹不同类型的服务主体协同提供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服务,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以及政府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在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中的协同关系。对群众差异化的健身需求,要在政府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推动健身休闲市场营商环境优化、鼓励健身休闲企业创新发展、优化要素保障等措施,推动健身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健身消费活力,使那些不愿平均无差别享受基本健身服务的群众能在自愿多付费的前提下进行选择,享受更多更优质的个性化健身服务。对政府没能力提供而市场又不愿提供的健身服务,要充分利用体育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性、专业性、灵活性优势,发挥其强大的社会资源吸纳能力和调动能力,充当公益性健身服务的供给角色,增加全民健身服务的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服务需求。要改变群众对健身的认识,以及提升群众自主解决“健身难”问题的能力,使广大群众能主动健身,有效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健身,形成破解群众“健身难”问题的内在张力。要发挥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的引领作用,以资源共享盘活体育健身资源存量,突破体育健身资源利用的区域壁垒、行业壁垒。
  三、促进全民健身生活化
  缺乏体力活动是全球第四大死亡高危因素,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科学健身是解决全球公共健康问题的良方,是预防、延缓甚至逆转慢性疾病的“疫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促进全民健身生活化要从提升体力活动水平入手,通过相关政策和建成环境,促进交通性体力活动、家务性体力活动、工作性体力活动、功能性体力活动和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的发展。要从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出发,将全民健身全方位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做实群众体育“六边工程”。
  四、推动居家健身常态化
  居家健身是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居民参与健身的方式,是我国体育工作主动融入疫情防控大局、发挥体育独特功能和价值的重大举措。疫情发生后,为满足居民的居家健身需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2020年1月,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各地体育部门积极响应,社会广泛参与,在不到两个月里就报送居家健身方法2000多条,为群众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健身方法和产品。同时协调各类媒体投放防病抗疫、居家健身的宣传报道,组织开展“在家健身”全民挑战赛、趣味亲子赛等,推出“宅家健身”、居家科学健身科普微视频系列内容,协调新媒体短视频平台推出各类健身话题,仅短视频平台相关视频播放量就超过26亿次。居家健身一跃成为疫情期间民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全民健身的新亮点,对居民保持身心健康、提高抵抗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健身热情。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因此,必须要因势利导,继续常态长效推进居家健身,让健身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成为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日常实践的必要行为,不断提高人们防病、抗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