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教发〔2017〕21号
鄂尔多斯市教育局关于
做好幼儿园小学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旗区教育(教体)局、市蒙古族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现就做好幼儿园小学衔接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施教,在社会适应性、生活能力、身体素质、学习习惯等方面,引导幼儿园、学校和家庭创造条件,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平稳过渡,为儿童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范围
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小学低年级。
三、具体要求
(一)对幼儿园的要求
1.不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学习拼音、不练习写字和计算,不提前大量识字,不建议开展外语教学。
2.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参观小学”、“学做小学生”、“小学教师进课堂”等主题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和体验小学生活,萌发对“学生”角色的认同。
3.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倾听、专注力、阅读习惯,质疑、提问、语言表达,合作、探究、使用工具、书写姿势等。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结合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掌握观察方法,能够独立阅读图画类书籍,并对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与别人交谈时能够专注倾听别人讲话;及时纠正不良坐姿和握笔姿势,做好书写前准备;引导幼儿学会保护自己的眼睛和各种感觉器官。
4.重视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及运动习惯,能做力所能及的事。
5.重视培养幼儿自我管理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通过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渗透,寓教于乐,帮助儿童养成自理生活的方法,培养幼儿自主安排和有序管理时间的能力。学会整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物品,妥善保管不丢失。有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做好值日生工作,在服务自我的同时乐意为他人服务;培养解决问题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6.重视建立幼儿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通过家园配合,给幼儿创造建立任务意识的机会,同时帮助他们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7.重视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多种场合、情境,让幼儿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使幼儿学会适应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环境。
8.适当调整幼儿的作息安排。大班下学期可增加集体活动次数和规则游戏比重,适当缩短自由游戏和午睡时间,加强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帮助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活动。
9.调整活动室的空间布局。大班下学期增设模拟小学学习情景的活动区域,指导家长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布置独立的学习和阅读空间,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
10.重视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大班下学期安排“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开展“幼小衔接”宣传活动,缓解家长焦虑情绪,转变家长“重知识、轻能力”等观念,指导家长做好幼儿入小学前的准备工作。
11.加强体能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适度加强儿童体能锻炼,保证儿童身体运动机能各项监测指标达到要求,增强身体素质,避免儿童入学后因免疫力低下、体力不支等原因,影响学习生活。循序渐进地加强晨练、体育游戏、大型器械、户外间操以及户外体育游戏活动;按照幼儿生长发育规律,适当加大难度和强度,拓展体育锻炼内容,切实增强幼儿体能。
(二)对小学的要求
1.开展“新生入学”主题活动。确定每年9月份为一年级“幼小衔接月”,设计入学课程,着重从作息时间、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环境创设等方面与幼儿园对接,确保孩子能较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组织一年级新生开展“熟悉校园”“认识同伴和老师”“了解学习科目”“认知校园常规”等主题活动。
2.坚持学科知识“零起点”教学。准确把握一年级尤其是第一学期的学习要求,根据学情整合、优化教材内容。提倡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逐步巩固拼音技能,不进行“拼音过关”测试,不组织口算比赛。
3.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专注阅读、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重视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低年级教师应了解5—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
4.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经常提醒学生及时整理学习用品、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增减衣服、按需喝水和如厕、熟记家人联系方式等。
5.丰富教育教学方式。低年级课堂教学活动应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关注过程体验。可适当借鉴幼儿园教学方式,倡导游戏中学、做中学。适时安排课中操。
6.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低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要结合学生实际布置趣味化、实践性的作业,提高作业布置和反馈的有效性。
7.倡导课程整合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开发主题式课程,进行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协同教学,班额较小的学校可实施低年级包班教学。
8.创设充满童趣化的班级环境。可适当将学具、智力玩具、学生作品、课外读物等放置在教室里。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摆放课桌椅。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符合低年级学生生理特征的硬件设施,如可调节高度的桌椅、高度适合的图书架等。
9.建立“幼小衔接”教研机制。合理搭配一年级各科教师,选择有低年级班级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组织一年级教师在新生入学前开展幼儿园观摩活动,了解幼儿园课程、一日作息时间和幼儿学习方式。各旗区教研室、学校应建立“幼小衔接”教研机制,定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加强培训与研究力度。
10.加强小学低段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衔接工作。小学低段教师要积极主动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开展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交流活动,共同解决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学生入学前,教师要通过走访、电话、微信、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等方式了解学生,以便更为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应对新生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讲座。
(三)指导家庭做好幼小衔接
1.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幼小衔接工作中来,以便儿童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2.充分挖掘家长潜力。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有效弥补教师的专业不足,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为幼小衔接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3.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在社会适应性、生活能力、身体素质、学习习惯等方面,开展相应的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家长和儿童一起在家庭中布置独立的学习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活动评价
(一)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注重“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与生活习惯”三个方面的评价要求,避免以识字多少等知识要求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尽量做到幼儿园与小学评价的价值取向的一致。
(二)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应坚持以正面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主。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鼓励家长参与评价。在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上,做到家园一致。在评价中,多进行个体纵向比较,积极引导幼儿感受自己的成功,体验成长的快乐。同时,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更有针对性,更具有个性化。
(三)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在具体内容上可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发展目标,尝试多方面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列入教师考核内容。
五、条件保障
(一)强化督导检查。建立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对幼儿园“小学化”和小学“零起点”教学的督查力度。市教育局将幼小衔接工作列入市对旗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中,作为幼儿园和小学常规检查、质量评估、类级评定、表彰奖励、的重要内容,定期不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和抽查。对违规的幼儿园和小学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追究责任。
(二)重视教师培训。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低段教师的专项培训,让教师充分了解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天性,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引导儿童在趣味性活动中去探索和发现,避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加快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探索推广“包班教学”模式。
(三)加强研究和宣传。旗区教研部门和幼儿园、小学要定期组织“幼小衔接”教研活动,深入研究幼儿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大力推广各地“幼小衔接”的典型经验,为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互动,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科学的育儿观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合力创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鄂尔多斯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