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一行行铅字倾吐来路的印记
一帧帧画面撷取时代的芳华
星空数载笔耕不辍
非凡十年薪火相传
那些和校报的故事
曾是一份份刻骨铭心的浓情岁月
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油墨的芳香……
石中东(特邀编辑)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80多年的历史时期,曾先后创办过不同名称的校报校刊。一路走来,一脉相承,校报校刊弘扬了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传承了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风格,展示了一代代教职工和莘莘学子的时代风貌和精神世界,辑录了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学习成长历程,同时也凝聚着编者和读者的辛劳与智慧。根据校史资料记载,1946年10月1日《伊盟中学校刊》正式创刊,之后时断时续刊发多期。1979年12月1日,创办《学习与生活》,累计发行113期。1999年4月20日改为《伊盟中学校报》,为四开四版套红小报。2001年10月10日,为顺应撤盟设市大政,相应更名为《鄂尔多斯一中校报》。从2010年10月1日发行的第50期开始,校报版面改为对开四版单彩大报。2012年8月,校报编委会实行改组,单独设立了编辑室,充实了编辑人员队伍,报名正式定为《鄂尔多斯一中报》。2018年9月10日再次改版为对开四版全彩大报,从而与新时代接了轨。
非凡十年,离不开数载积淀。然而,一切的“不容易”,此时,都成为现在的“都值得”的回忆——
董杨(四版校对)
我与校报的第一次接触是十四年前,2008年,我来到了一中,接到的第一个教学以外的任务就是办校报。作为语文老师,喜欢读书喜欢文字,但是一个人独自去完成校报工作,对我来说,还真的是一个挑战。
首先是解决投稿问题。我向各位老师约稿,让老师们鼓励学生投稿,把收上来的稿子整理分类,按照版面一一准备资料。校报是一个学校的宣传窗口,对文字、用词、标点符号、版面格式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四个版面,每一个字、每一个插图、每一个版面都要反复校对和核查。准备好了文字资料,要去和报社的工作人员进行对接,因为很多东西需要报社的专业软件和设备来完成。这个工作更是耗时耗力,全部弄下来需要一两个下午,然后出来一份报纸大样,再进行多次校对,没有问题之后才能付印。
当我骑着电动车把几千份的校报一点一点运回学校后,当我看着师生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校报时,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转眼间,十余载,校报也从团委的一项工作内容发展成了现在文宣室里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也是无论是做编辑还是做校对,一直在坚持参与这份工作。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书,那么每一次经历就是书中一段故事或一个篇章,而校报的这份经历就是我人生这本书里值得品读和回味的一部分,如果可以,我希望把它续写下去!
郭冉(四版责编)
十年,我不记得,曾和多少个老师、学生约文章约专栏,编辑过多少万字的文稿,校对过多少张报纸大样,写过多少个稿件刊发通知,发出过多少份报纸。我只知道,做这些已经成了我的习惯。
我拿着稿件刊发通知、稿费、报纸、签字笔、签字单、印泥来到阶梯教室,一边布置一边等待,学生们陆续到来,在签字单上郑重签名,按手印,领取稿费、稿件刊发通知和印有自己作品的那一期报纸,在我的手机镜头前留下灿烂的笑脸。经常有学生对我说:“谢谢老师,精心准备了这么多,给我们满满的仪式感!”
我常想,仪式感是什么?《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村上春树说:“仪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这里,在校报这里,仪式感是态度,是细节,是被惦记,是为平淡的生活创造的惊喜。
校报愿意为你营造这份仪式感。
有时候,毕业的学子不能及时拿到稿费,只能是我先替他们领上,然后联系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添加他们的联系方式,稿费转账。每次在完成以上操作步骤后,我都会附一段话,表达校报编辑室老师对他们的肯定、感谢和祝福:
“一中发言人小樊同学,你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刊登在校报上啦,这是你的稿费,请查收!”
“哇,真是惊喜,想不到已经毕业了还能收到校报的稿费,谢谢老师!”“现在想想,写稿时熬的夜,几次改稿时掉的头发,一下子就释然了。”
“是呀,最具挑战的事,也是让你成长最快、最有成就感的事。成就感带来的快乐,远比一时的放纵更有质量。”
校报愿意助你享受这份成就感。
“叮!”是微信的提示音。点进去,几行文字映入眼帘,“郭老师,校报高考专刊出来了吗?能不能给我留一份,等我放假回学校看您时取上。”“还有啊老师,如果你那有其他期的,也一并给我留下好吗?虽然离开了校园,但不想离开一中。爱你呦!”
……
每年送走毕业的学子后,都会收到许多这样的信息。迈入心仪大学的学子,心里始终念着一中,就像漂泊的游子,只要念着故乡,心便有归处。
校报愿意帮你保留这份归属感。
仪式感,成就感,归属感,校报给他们的,也同样给了我。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我们的人生刻度上有多少个十年?屈指可数。我不知道我还能和校报走过几个十年,只愿,时光清浅,我们不散!
一张张薄薄的《鄂尔多斯一中报》,是连载的一段段青春记忆,是一个人爱上文字的契机,是师生之间共同组成的意义非凡的厚重岁月……
刘嘉怡(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在读 2020届毕业生)
时光荏苒,又是三年,再次为校报供稿时,曾经手中的纸笔已换成了键盘。
第一次在校报发表文章是什么时候呢?我合上电脑,翻箱倒柜去找那一张报纸,却从书桌下拿到厚厚的一摞。摩挲着略泛黄的纸张,我的思绪又飘远了……
进入大学后,我鲜少为学习任务以外的事动笔,也曾偶然收到老同学调侃似地发来几篇我发表的文章。作为读者重新去阅读自己的文字,我惊讶于字里行间蕴藏着的少年热忱,又为细腻温柔的情感而感动。年少的自己惊艳了当下匆匆忙忙的我,时光的印迹闪闪发亮,仿佛带我回到了迎着朝阳、追着余晖的三年。课本文章分析,诗人杂谈,校庆,毕业……或属于我,或属于同窗,在它们的指引下,我想起每一段时光背后的故事,想起各自“抢”一份校报珍藏的欢声笑语,想起率真的我们,回不去又忘不掉的人生。
一中校报于我而言,是为我的学生时代增光添彩的一笔;更是时光的印迹,承载着我对一中的爱。它仍旧不断接纳新的故事与情感,但我们笔下所写常看常新,便已经足够。
我翻开其中一张报纸,默念着我的文字,仿佛高中校园就在我的眼前,那里依旧是暖融融的午后,依旧拥有最年轻、最明媚的阳光。
“或许很多年过去,故事会被忘记。”
“但是,阳光不老,爱存一中。”
朱壮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2014届毕业生)
多年之后,面对手中的纸和笔,我将会回想起,王小琴老师告诉我,我的文章在校报上刊发了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具体写了什么,已如奥里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手中的冰块一样不可复识。那幼稚的文字得以发表的缘由,大约的确是出于王老师的赏识,进而至于推荐吧。我很感激这赏识与推荐,并立时回想起眼见了校报的豆腐块上的莹莹墨字而生发的欢欣与激动。在我之前,在我之后,这种激荡的心情,想必在一届届的一中学子心中都传递过吧。
我应该如何回忆校报中连载的一段段青春呢?它无疑是一种“在心为声,发而为诗”的表达欲,也是一种“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交流感,同时,更是一种“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自在心。不是这份来自青春期的提醒,我都未及发觉我心中沉积的炬灰已是如何的层层叠叠,不倾倒些,我终于会像一艘超重运输的船,再经不起风吹浪打。
毕了业的我入了文史之学的门,现在又从事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我写了更多的文章,有专业的,有随性的,有为爱好而放飞遐想的,也有为工作而爬梳材料的,它们就像一个个轮子,自发明以来便理所应当似的保持着圆形,顺着校报辟下的轨辙,自觉或不自觉地滚来滚去。这时,我恍然明白校报上的文字于我意味着什么了——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我们在那里不仅将了解时间对我们做了什么,而且也将了解我们对时间做了什么。我想这就是最终的意义所在。
王小琴(三版责编)
如果说我和校报之间的关联,那我只是校报的一个编辑,所以,我与校报的故事应该是我学生与文字的故事。
作为校报的编辑,经常被学生的文采、笔法、真情、思想震撼着,见诸报端是对这些文字最基本的尊重,于是这也成了我作文教学的一个凭借,学生呈现自我的一个平台,思想汇集的高地。
后来,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一直收藏着发表自己文章的那期校报;他们就是从自己的文章在校报发表开始喜欢上文字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日常很多都与文字关联,说不清楚直接作用是什么,但至少是一种认可,一次鼓励和一种可能。
在我自己的学生中,有在校报上发表过十几篇文章的,有连续整理收藏三年校报的,有成为编辑社编辑的,有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的……他们都说,就是校报三版的那个空间,让他们有可能见到了更大的世界。
我始终相信,喜欢文字的人,都有一颗诗意的心。
在光阴的故事里,总有新鲜的血液在注入,总有新的思想在闪光。一批批的新人走近校报,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爱伴校报成长、让校报常新。
聂晨曦(二版校对)
我是比较晚才进校报编辑室的,有点像“插班生”,主要承担二版的校对工作。我能在校报工作中不断成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的指导老师、二版责编孙云峰。他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管理技巧,而是自带一种写进生命里的温柔气质,几乎每个人都能在他那感受到温暖慰藉。还记得第一次校对稿件时,我仔细查看了好多遍,找到一个错别字,为自己工作的收获“沾沾自喜”,但当孙老师要去送样刊的时候,我看到自己校对过的那一页多了些细碎的圈点批注,我很是疑惑。孙老师告诉我:校对,可不仅仅是找错别字哦!
校报于我们而言,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一届又一届学子在这里获得实践提升和精神滋养。在自媒体时代,校报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传承,作为校报人的我,将会竭尽全力,用热爱交付属于自己的答卷。
罗丹(三版校对)
作为校报新人,参与征稿、校对工作,收获颇丰,感慨几多。常常被同学们的文采、哲思惊艳,也欣慰于同学们把投稿邮箱当成记录心情的树洞。今年3月征集“我与春天的故事”稿件,有同学投稿时说:“文章就2021年3月23日我家附近东胜区三台基水库命案一事有感而发。我当然知道这不适合投稿,但在这样一个生命的春季里得知离我这么近的悲剧确实引起了我的内心很大的波动,才写下此文。不说写的水平如何,也不是为了投稿,真的为了祭奠,为了所谓‘重生’吧!”我正好在整理几首有关春天的诗歌,觉得或许能安慰到她,就一起发送给了她。她说:“没想到还能收到回复,如春风拂面般温暖,很惊喜开心,谢谢您。‘那漾起的层层涟漪,浅浅的掠过心扉,揽一片春意萦怀心中。’春日安好。”从此以后,她的名字就经常出现在校报投稿邮箱里。她在投稿,也在诉说心事。机缘巧合,直到前几天我才见到了她本人,可能文字搭建的桥梁太过亲密,不需要任何话语,就已经十分亲切了。我想,校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是校园的宣传喉舌,还在于它是同学们的心灵港湾。作为一中人,如果偶尔忆不起十年的点滴,请打开校报,一篇篇稿件,一张张照片,那里肯定有你要的记忆,不论大事记、大情怀、大视野,还是小梦想、小烦恼、小情愫。
校报编辑室成立十年,我为参与和见证了它的发展而感到幸福。下一个十年,是更为坚定和强劲的奔跑,我定努力与它一起翱翔,不留遗憾!
十年又十年,每个十年都有非凡的记忆。校报是为之付出的老师们每一次字斟句酌的智慧凝聚,是一个个一中故事里不可或缺的印记。

2012年10月校报编辑室全体成员与校领导合影
石中东(特邀编辑)
我见证了校报从油印小报到全彩大报的成长历程。它就像市一中的孩子,吸引着一代代、一届届师生员工的眼球;又像是一中人的忠实的挚友,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与进步。不少语文老师紧密结合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动笔写作,踊跃为校报投稿。采编人员认真阅稿,反复斟酌,精心修改,尽量让同学们的一篇篇习作变成铅字见报,与广大师生读者见面,从而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继而开始勤学苦练,有的甚至一发不可收,成为不少学子文学之途的起点,文学梦想的开端,一生从事新闻职业的选择。校报给予同学们的是一片小小的天地,虽低调而充满生机,既活泼又井然有序,且斑斓而纯洁。它是师生笔下一个个文字生长的沃土,是大家壮志情怀停靠的驿站,也是一中忠实的纪实镜头。它充满了文艺,又足够踏实。从消息、通讯到诗歌、散文、随笔,从纪实到抒情,从评论到感叹,校报汇聚着多少形式不同而鲜活的文字。一中的发展可以在这里寻觅到足迹,同学们青涩的笔触描绘出的心灵画卷在这里悄悄铺展,辛勤育人的园丁们在这里抒发着自己的教育情怀,共同探讨着教学改革。
孙云峰(二版责编)
自来一中就与校报结缘,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割舍这份编辑工作。因为,校报给予我的远比我给予校报的更多。
刚刚参与校报工作时,每一期稿件都请石老师把关。彼时石老师已属退休返聘,鹤发松姿,谦谦君子,经他修改的稿子语言通达简明,他负责的一版版面的文笔也是端清方正,很能彰显校报的中正气质,从中我懂得了什么是好的公文语言。
后来,刘云飞老师加入校报队伍,负责审核我的版面。此前刘老师和我曾在同一年级语文组共事,有过半年交集,但相知尚浅。交往渐深,我才知道,原来刘老师是个诗人,出版过诗集。她常常指出文字的深层的遣词造句问题,在“错与对”“坏与好”之外,将文章的校对提高到“好与更好”的层次。
再后来,校报编辑室成立,王桂仙老师工作作风严谨规范,要求细致,每期提交的目录使用几号字、什么字体,也规定得清清楚楚。她上任后将校报的名称、报头设计、版式大小、年刊期数以及稿费的发放流程等许多规定固定下来,形成惯例延续至今。印象最深的,王老师发动一中所有教职员工搜集往期校报,说要进行校报存档。在此之前,校报负责人如走马灯,校报刊发时断时续,创刊之时也年代久远,搜集难度不言而喻。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一中八十周年校庆建成的校史馆里专门开辟了“校报专柜”,展出了历年历期校报。如今,她搜集到的校报都井然有序地陈列在编辑室的书柜里,这让校报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史料价值。
再后来,我和李昕然老师对接工作的机会增多,李老师兰心蕙质,审核文章一字不放,与人交流和风细雨。小姑娘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多次排查删除许多不合适的文段,让我避免了许多失误。
我负责的版面是“教海扬帆”,以教师文章为主,偶有学生作品。在校报平台上我结识了更多师生,也常常理直气壮地借着校报编辑之“权”索要稿件。譬如,某某老师刚刚做了一次精彩的国旗下演讲,下台后一个电话就打过去:“把稿子发过来!”这些年客气约来的、明目张胆“抢”来的文章,成了我语文教学的素材库,随时拿来供教学之用。
钱钟书说,觉得鸡蛋好吃,没必要认识下蛋的鸡,这话并不正确,人与文其实是一种双向的成全:知其人,其文将愈显动人;读其文,其人也愈加鲜活。古人也讲文如其人,知人论世。读着某某推荐的图书,你自会想见其于食堂眉飞色舞、高谈阔论之姿;当读到庆祝冬奥会圆满举办的七绝时,你才知道原来有着滑稽的口音的某某还喜欢作诗;你还会从一个喜欢打篮球身高180cm的体育生的文字中发现,她的理想竟是当一名接生婆;了解了那个女孩儿坎坷的求学经历后,你才真正体会到了其文字负载的能量有多强……
参与校报编辑工作这些年,我的收获有与人共事的成长,也有因文识人的乐趣,还有近水楼台获取文章、补益教学的便利。我喜欢这份工作,我爱这份工作。
非凡十年,是回首,也是展望。鄂尔多斯一中校报的故事是过去的,是现在的,也是未来的……是灵魂邂逅时的心有灵犀,是泛黄文字中的鲜活过往。

2019年3月校报编辑室全体成员与校领导合影
李昕然(一版责编)
与《鄂尔多斯一中报》结缘的第四年,想为校报编辑室成立十周年写点什么。
一中80周年校庆时,我有机会翻阅了创刊以来往期所有校报,虽过去早已不复,纸张已然泛黄,字里行间依旧满是真诚和稚气,当年的人,那年的事,亦能悉数召回,重新鲜活起来,可知唯有文字能宣告在场,宣告永恒,涤荡历史的蒙灰。
一张校报,对开大小,容纳天地。新闻公告、散文诗歌、专题采访、绘画摄影……这块土地自有丰产,离不开一中校报人经年努力、不懈耕耘。从稿件筛选、责编把关,到组稿发排、美编沟通,再到校对修改、付印分发,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跑腿、过手、走心。参与其中,是我的荣幸;精心打磨,是我的责任。
于是很想要告诉学子们:利用好这方天地,利用好每一次练笔的机会。不只是完成某一次作业或是考试,将写作视为交出真心、觅得真我的跋涉。写下一行字,便对其负责,便对其珍视,直至乐此不疲,笔耕不辍。王小波说:“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就让文学成为你的爱好,让一中报成为你万丈大厦的一块小小基石,执梦为笔,纵情书写……
十年恰是风华正茂,愿一中报与它的学子们永远年轻着。
王桂仙(执行主编)
2012年8月,学校成立了校报编辑室。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我担任校报执行主编已整十年,和编辑室老师们工作的这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令人难以忘怀。我也为一中校报十年发展取得的成绩倍感欣慰。
校报编辑室成立后,《鄂尔多斯一中报》开始改版办月报,这也是市内普通高中校中的第一家月报。编辑室从年级组选聘了四位语文老师兼职,校报四个版面,每人一版,开始了常规运行。后陆续又有几位老师兼职,校报分工更为细致,每版有责编,也有了校对。2018年,又有两位老师加盟,至此,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校园新闻舆论工作队伍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这十年来,校报编辑室老师们服从党的领导,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始终坚持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一张张图片、一篇篇报道,对内凝心聚力、对外传声树形。
校报在坚守舆论主阵地的同时,积极挖掘和整理校园文化和一中历史。校报刊登的校园新闻、好文和美文,有时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有一次,我随校领导去慰问退休老教师,并带了全年的校报给老前辈。过了几天,老前辈特意打电话说感谢我。我很诧异地问为什么。他说,退休后,感觉非常无聊,一下子离开工作几十年的校园很不习惯,当他在校报上读到一篇篇校园动态和年轻同事们写的文章时,仿佛回到了熟悉的一中校园,欣慰至极。同为一中人,我能体会到老前辈的感受,同时,也为校报能够有春风化雨、滋润心声的意想不到功效而幸福。
十年磨一剑,十年让《鄂尔多斯一中报》与我们大家一道见证记录了学校的奋斗与发展,激情与艰辛。
这十年,倾注了校领导的关怀与支持,凝聚了采编撰稿人员的辛勤汗水,更寄托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厚爱。
这十年,凝结着既往的喜悦,同时预示着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一路收获,一路感恩;万里征途远,秣马再启程!
如今,这株小荷初露尖尖角,相信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呵护培育下,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蕊!

2019年3月校报编辑室编辑团队合影
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有闪光点
每一个美好的故事都与你有关
每一个一中人都在书写着一中的今天、明天
《鄂尔多斯一中报》将一如既往地
和你共同书写这个伟大的时代
记录一中一个又一个非凡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