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达拉特旗第十中学以培养技能型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积极做好职教高考、做大技能培训、做优人才就业,扛起职教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职教强音。
一、围绕产业开设专业
达拉特旗第十中学围绕当地农牧业支柱产业,以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职业农牧民为目标,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特长,提出了“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将学校的教育资源送到农村牧区,促进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学校自建了五股地实训基地,为农学、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实习提供了保障,同时为专业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创造了条件。学校围绕幼儿保育员、养老护理员、焊接技术、电工等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对下岗工人、农民工和社会人员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为当地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学校在风水梁獭兔养殖基地举办了畜牧兽医(獭兔养殖)专业班;在白泥井和展旦召两个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苏木镇,举办了四个现代农艺技术班;在靴铺窑子村、张铁营子村分别举办了两期畜牧班和焊接班。学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教授相应知识、技术和技能,包括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产品营销的知识和技能等,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确保了学员学有所获、技有所用、学以就业。六年来,共培养新型农牧民2200多人,为当地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实用型人才支撑,为服务乡村、建设乡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乡村挂教学点牌匾
二、创新技能培训模式
达拉特旗第十中学针对贫困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各类返乡创业人员以“学历+技能+创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学中做、做中学、亦农亦学,形成了忙农闲学、产学并重的特色培训模式。首先在教学方式上,适应农民学习规律,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由于一些农牧民要兼顾劳动生产,很难集中时间、地点学习,学校就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集中授课、集中指导、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方便村民、方便学习为前提,让教师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将科学技能带到农牧民的温室大棚、养殖基地,既方便了村民学习,也不耽误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村民们不离土不离乡,便可实现生活、生产、学习三不误,边学习边实践,边生产边提高。其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还注重师资队伍的配备,特聘请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教授以及学校农牧专业教师任教,以充实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针对性强,使学员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直接明了,广受学员欢迎。
师生实地教学
三、以培训增技能、以技能创收入
达拉特旗第十中学通过帮扶培训,扶心扶力更扶智,明显地体现出了科学种养殖的成效。参加培训过的农牧民们农作物病虫害懂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能及时进行农药喷洒,有效降低了损失。比如葵花是异花授粉作物,自花结实率高,被培训过的农牧民们掌握了人工辅助授粉技术后,葵花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提高。农民激动的说:“在里,那些接受过培训的村民比未接受培训的村民的经济效益明显地高了很多。未接受过培训的村民一遇到问题总要跑到技校学员养殖户棚内请教、参观。”
养鸡户王晓丽经过培训后,掌握了养鸡的门道,养出来的鸡和蛋供不应求,鸡肉质优、味道香,鸡蛋含锌量高、口感好,真可谓是蛋生鸡、鸡生蛋、鸡蛋生财。谈到达拉特旗第十中学送教下乡,她连连称赞:“达拉特旗第十中学的‘送教下乡’活动,为我们老百姓送来了致富实惠,也确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过去,我们搞养殖,技术不成熟,管理也不到位,现在我们学会了科学养殖、饲草料配比、动物疫病防治等基本知识,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益。”不仅让广大农牧民在农业技术、经营、个人素质方面得到有效提升,还让大家尝到了当职业农民的甜头,大家收入高了、腰包鼓了,干劲十足,生活更有奔头了。
如火如荼的学习场面
今后,达拉特旗第十中学将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乡村振兴提供职教保障,切实履行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