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人们前行的内在动力,也是不会枯竭的精神力量。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让体育人对中华体育精神倍加珍惜。
一、中华体育精神内涵丰富
中华体育精神孕育于解放区的红色体育实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萌芽,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得到彰显。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以奖牌总数50枚位于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的第四位,首次跻身世界体育第一集团,取得了中国在奥运会上的历史性突破。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多次在国内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1997年,国家体委首次提出“中华体育精神”。之后,“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成为中华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
为国争光就是要为国家和人民争取来自世界体坛的荣誉,体育人要把为国争光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回信时写道:“我看过你们不少比赛,每当看到我国体育健儿在重大国际赛事上顽强拼搏、勇创佳绩、为国争光时,我从心里面为大家喝彩。”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舞台上要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奥运增辉,为人生添彩,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与推动,不辜负祖国人民对体育健儿的鼓励和期待。
无私奉献指的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展现了一种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作为一种优秀品质,无私奉献表现为体育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不计回报,因热爱而坚守,为了国家荣誉甘愿牺牲个人利益。这是一种高尚的、伟大的无我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青年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体育人要在忘我的无私奉献中完成体育强种强国的历史使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科学求实是指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讲求科学,尊重规律,谋求科技助力体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普及健身知识,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尊重运动训练、人才成长和体育竞赛规律,尊重体育市场规律,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用科技的力量助推中国体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各赛区要对照筹办工作总体计划,深化细化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尊重规律、讲求科学。”要“更新体育理念,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遵纪守法指的是遵守体育的伦理道德和相关制度规范,通过公平竞赛和兑现承诺,维护体育的诚信。备受赞誉的“志行风格”就是遵守体育道德的表率。一方面,我国运动员要遵守国际体育的纪律要求和规则限制,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公平参赛,反对弄虚作假;另一方面,在筹办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时,申办城市要兑现承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体育的诚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言必信、行必果,扎实工作,步步为营,要拿竞技奖牌,也要拿精神奖牌、廉洁奖牌,兑现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通过全面兑现承诺,向世界展示中国政府的诚信和中国体育的遵纪守法。
团结协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体育可以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勇于竞争、善于合作、不怕挫折、追求胜利的优秀品质,这在集体项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足球是一项讲究配合的集体运动,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团队合作才是决定比赛结果的关键。”1981年,中国男排在关键比赛时的团结协作和反败为胜,让北大学子们激动不已,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感慨说道:“我记得,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今天我们仍然要叫响这个口号,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顽强拼搏是中国体育的优秀传统,不屈不挠、砥砺奋进是中国体育人的行为方式和重要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2016年8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体育代表团赞美道:“我国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上的表现,展示了强大正能量,展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这样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赛场上展现的拼搏精神,使之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
在党的百年体育实践中,中国体育一路走来,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体育精神。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题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为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调。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重大体育事件的历史回响、重要体育人物的登台亮相,逐渐形成了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中华体育精神。如果以时间的自然推移和纵向发展为纵坐标,以重大体育事件、重要体育人物、代表性运动项目、英雄模范、科研攻关交织叠加的横向分布为横坐标,在时空的交织中会呈现出立体多维的中华体育精神谱系图。
1959年4月5日,在德国举行的第25届世乒赛上,容国团获得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发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呐喊!1961年4月4日至14日,中国首次在北京举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时我国正处于自然灾害困难阶段,中国不仅花巨资为世乒赛修建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北京工人体育馆,而且从全国调集了108位运动员在北京进行集训,全队上下士气旺盛,誓要夺取世界冠军为国争光。这次比赛,中国男队获得团体冠军,女队获得团体亚军,庄则栋和邱钟惠分别获得男女乒乓球单打世界冠军。巨大的胜利使乒乓球受到国民热捧,这为乒乓精神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了乒乓精神,登山精神也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1960年,在失去苏联物质帮助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中国登山队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5月25日,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不顾天寒地冻、高山缺氧,成功登上世界第一高峰,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创举,给艰难时期的中国人民放了一颗“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精神原子弹”。中国登山勇士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和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哪怕困难重重,也要迎难而上”,要克服前进途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勇敢地去追求胜利。
1981年11月6日至16日,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中国女排以七战七捷的成绩首次获得世界冠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成为我国“三大球”中第一支成功登顶的队伍,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中国女排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民众,全国由“体育热”引发了“爱国热”,各行各业都向女排看齐,学习女排精神。尤其在中国女排夺得了“三连冠”“五连冠”之后,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成为体育界的一面旗帜,在中国家喻户晓。
容志行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足球队的主力前锋,他为人谦逊、球风极好,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队友,为祖国荣誉奋不顾身。在对方有意犯规、把他踢伤的情况下,他不仅做到了自己不报复,而且积极劝阻队友不要意气用事、以牙还牙。他尊重对手,服从裁判,即使在裁判误判、漏判的情况下,也不计较一球一分的得失。作为足球队队长,他要求本队队员严守赛场纪律,这就使多次即将酿成的事端得以平息,赢得了队友、对手以及广大观众的尊重,称赞他“宁失一球,不伤一人”。他那种顽强拼搏、刻苦训练的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作风被誉为“志行风格”而成为一代典范,深受人们的称赞,“志行风格”也成为当时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口号。
不管是乒乓精神、登山精神,还是女排精神、“志行风格”,中国体育从实践中总结并提炼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人在球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等体坛名言警句和宝贵经验融入了中华体育精神,最终形成了中华体育精神的精神谱系,展现出体育文化的哲思之美。它们来之不易,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