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全民健身作为体育产业发展和扩大消费的基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决策谋划和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结果。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指示的重要内涵,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是实现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
一、把全民健身工作提升到新高度
在战略价值方面,全民健身从体育价值上升为国家战略价值,跳出了以往单纯从个体和局部的角度看待全民健身价值的局限,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角度充分挖掘全民健身的社会价值和综合作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确立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体现了上述趋势。《纲要》从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满足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多个方面部署了全民健身发展事业。特别是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专列为第七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凸显了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一如既往地体现了上述思想。
在战略格局方面,全民健身从体育格局上升为国家战略格局,推动建立了更高层次的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实现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如2016年底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全民健身不再是体育系统的“单线作战”,而是上升为政府层面的主体工作,有利于部门协同推动全民健身工作开展。
在战略实施方面,全民健身从体育工作部署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如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发展方式,改革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了全民健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地方政府共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协会改革,科技助力全民健身,《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等。推动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利用国家制定“十四五”规划,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和落实健康、卫生、养老、文化、
旅游服务业和体育产业新政策的机会,参与制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文件,通过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切实把全民健身列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实现全民健身与各项社会事业的融合发展。
二、把提升全民族身体素养作为重要目标
身体素养是包括身体运动知识、动机、能力和行为的综合概念,在个体发展中与读写能力、计算能力等素养同等重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身体素养提高了,人参与身体运动的知识就丰富了,意识就增强了,运动习惯也易于形成,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也相应会提高,体质和健康水平自然就提升。《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把提升全民族身体素养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在体育强国建设的三个阶段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实现体育强国之时,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
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充分体现了理念上的创新。把身体素养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指标,对全民健身工作的评价更直接、更客观、更科学,也意味着未来全民健身工作要围绕人的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身体教育与身体活动促进,建立个体运动参与、相关人员以及组织和环境为支撑保障的身体素养发展之旅。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使广大儿童和青少年具备较高的身体素养水平,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少年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殷切期望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础。为此,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实现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遏制青少年身体素质下滑趋势,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同时也为人的生命过程的身体素养发展之旅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体育健身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三、把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为重点任务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到2030年,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体现政府的全民健身责任、义务和历史使命之所在,也是实现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基础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加大公共体育经费投入,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科学健身指导及信息宣传服务系统为基本框架覆盖城乡的、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但对标健康中国战略与体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与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要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指引,以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规范和标准的研制修订为政策保障,以结合“六边工程”建设、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相融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并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财政投资机制,确保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更智慧。要实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精准扶贫,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跨越式发展;重点保障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体育需求,使人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快推进智慧健身服务综合示范区建设,实现不同健身场景的数据融合、业务协同、互联互通、服务主动,切实解决全民健身“监测难”、全民健身促进健康效益定量“评估难”问题。
四、把推进全民健身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保证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把提升全民健身治理能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从国家、市场和社会全方位视域下对全民健身发展进行全面审视。推进全民健身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更新治理理念,推动全民健身向依法治理、科学治理、民主治理方向发展。要健全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实现政府、市场、社会治理主体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不同治理主体治理能力的提升;重构治理主体间基本关系模式和相互作用方式,建立合作治理机制,实现政府的有效治理活动、体育社会组织的有效自治活动、公民的有效参与活动和企业的有效生产活动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创新治理工具,推进全民健身政策制定信息化、政策预演模拟化、政策评价定量化、政策实施数据化;建立全民健身治理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特别是运动促进健康效果的定量评价和反馈机制;广泛运用合同承包、托管、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工具;推广发放体育消费券、全民健身借记卡、全民健身公共积分等激励体育消费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