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有关睡眠的科学
1.睡眠时间和睡眠习惯。在睡眠时间和睡眠习惯上,不同的人存在“个体差异”。总体来讲,年龄越大,所需要的睡眠时间越短。成年人,有些人一天睡5-6 小时也可以精神奕奕,有些人则一天睡眠8、9个小时还会经常打瞌睡。所以,每个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是不一致的,首先要先了解自己的睡眠需求,也许你就是精力比较旺盛的人。
2.偶尔的失眠不会影响智商(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推理力等)。偶尔因为要考试而造成暂时性的入睡困难是正常的,有研究证实,偶尔一天两天睡不好,并不会影响到人的智商发挥应有的作用。
3.所谓失眠,是睡眠缺失,不是失去睡眠。很多孩子会夸大失眠的后果,害怕睡眠减少的后果是难以预料的。其实,偶尔一次的失眠不用过度担心。所谓失眠,并不是即将失去睡眠,而可能只是睡眠时间的缺失、入睡过程的困难、睡眠过程中容易惊醒等表现。
4.午睡的意义。很多学生苦恼自己午睡睡不着,其实午睡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放松身心,不一定非要睡着了才能休息好。睡不着时,可以做些放松练习,也可以做眼保健操第四节,让自己眉心舒展。只要达到了中午休息放松的目的,不必强求自己必须进入深度睡眠。
5.做梦。有些人会说自己昨晚做了好多梦,睡得很累!其实,睡得累不一定是因为做了好多梦,也可能与你的情绪状态和醒来的方式有关。
二、如果失眠了怎么办?
1.判断是否失眠。神经科医生把失眠归纳为6条诊断标准:①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②夜间醒来超过2次或更多;③半夜早醒,再也不能入睡;④夜间噩梦频频,常被惊醒;⑤每夜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⑥次日有残余症状,如头晕、疲乏、困倦、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等。实际上,每个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并不一致,有人每夜睡2—4小时就已足够,白天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处理事务井井有条,这种情况并不诊断为失眠,因为没有“次日的残余症状”。通过这些简单的评判,你大致可以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失眠了。
2.培养一些有利于睡眠的生活习惯。保持卧室空气流通和适宜温度,气温以 18-20℃最佳,若天气干燥可以在地板上放一盆水;不要带着问题上床,如果有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笔记下来,留着第二天再想; 睡前不要用脑过度,苦思冥想会使大脑兴奋异常而难以入眠; 睡前用热水泡脚,会使人感到舒适并有利于身体保健,促进入睡。
3.通过练习掌握放松身心的方法。如果是长时间紧张焦虑而影响入睡,可以尝试做一些睡前放松训练。首先,安静地平躺在床上进行腹式呼吸;其次,引导自己把注意力按顺序放在自己的头顶、眉心、脸颊、脖子、肩膀、腰背、四肢等,感受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舒展;同时,可以做十几分钟自由冥想,场景可以是海滩、天空、草原等,从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去感受这些让人心旷神怡的场景给我们带来的放松心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练习,如果方法有效,可以坚持做好这项练习。
4.起床的方式也会影响你的睡眠感。起床的方式也会影响我们的睡眠感受,慢慢地醒来比陡然起床给人的睡眠感受要好很多。建议设定两个起床闹钟,时间间隔5-10分钟。闹钟第一次响起时慢慢睁开双眼,活动自己的手脚及头部,让身体慢慢地苏醒,等闹钟再次响起时,再慢慢起身。
5.适当的药物调节是必要的。如果确实是长时间的失眠,建议去专科医院就诊,遵医嘱服药也是必要的。适量的药物控制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水平达到正常状态,让人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