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域名: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政务 英文域名:jytyj.ordos.gov.cn

是什么让人总想拖延呢?

作者:贾威   来源:资助中心   发布时间:2020-02-24 23:26
  拖延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尤其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有些学生的拖延情况似乎更加严重了。(拖延:指个体在开始或完成一项活动时实施有目的的推迟。拖延使目标任务在最后期限内无法完成,或者目标任务在最后期限内才刚刚启动。)
  大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拖延是时间管理问题,只要做好计划就能解决。事实上,拖延不简单是时间管理问题,而是复杂的心理问题。因此,探究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是关键。
  今天的《心语小课堂》就跟大家来聊一聊“是什么让人总想拖延?”
  一、逃避情绪
  拖延行为,表面看拖延的是事情,实际上是为了逃避某种情绪或感受。
  举个大家深有感触的例子:假期作业总要拖到最后几天才去完成,在逃避什么?有的同学在逃避写完一科还有一科的无奈与苦闷,有的同学在逃避写完作业后父母的“唠叨”,有的同学在逃避关于作业别人给予的负面评价,有的同学是因为渴望写完作业后可以得到休闲,但他知道这个渴望不可能得到满足,所以开启拖延模式。
  在这个特别的寒假里,有些学生们反馈自己比平常更加拖延了。这是因为:疫情突发,大家隔离在家,疫情与隔离都会引起人们的焦虑与恐慌,如果无法识别这部分情绪,会误认为是作业带来的情绪,就会以拖延的方式来逃避这些情绪。
  二、害怕失败
  有些学生追求完美,渴望把事情做好,在意他人的评价,期望被认可。但付诸行动时,基于自己曾经遭遇过的失败经历,内心会有一种不确定感,似乎在自我否定,不太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想要做到完美,又害怕做得不够好,害怕失败,这样的矛盾会使人感到烦躁。这种状态持续久了,内心的无力感就会产生,“等会儿”、“明天”、“下次吧”这样的词就会出来救场,使拖延变得“顺理成章”。
  三、自我保护
  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每次总是等到快考试的时候才开始复习,所以这次又没考好,下次我一定早早开始复习。”那么,下次为什么依旧没有行动呢?
  试想一下,如果用了足够的时间去复习,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最后没考好,那是不是就证明了“我不行”、“我的学习能力不足”?但如果是拖着不学习、不复习,万一没考好,那也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付出,而不是我能力的问题。因为不愿被否定,所以用拖延的方式从心理上寻求自欺欺人的安慰。这也是部分同学在疫情期间更加拖延的一个心理原因,在潜意识层面,找到了可以推卸责任的理由:如果最后学不好、考不好。不是因为我不好好学习,是因为疫情的干扰。
  所以,拖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策略。尽管拖延会带来各种煎熬,但比起面对失败、被否认,这些煎熬显得更容易承受。
  四、心理压力
  反复的拖延行为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越拖延,积累的负面情绪越多,心理压力越大,人越想逃避,越容易进入拖延的循环。拖延造成的心理压力反复叠加,会让拖延者背负着不断增加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陷入无限的循环拖延中。
  五、依赖他人
  成长过程中习惯于依赖他人的人容易产生拖延行为。拖着不做,其实不是不会做,只是想让自己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里,期盼有人出手帮助他、提醒他、替他着急。所以,内心过于依赖他人的人容易发生拖延行为。
  看见即改变的开始,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拖延的根源时,改变就会发生。
  本期嘉宾:徐博,康巴什区第一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